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But I’m not the only one.”
——張岩
總有一種感動讓我們淚流滿面,尤其是當“西部”、“就業”這樣的名詞被一張張年輕的面容用青春和夢想連接在一起的時候。他們中,有放棄大城市工作機會前來就業的畢業生,也有普通志願者。這個躁動的年代,他們選擇了守護心靈的質樸和夢想的純淨,這猶如一股清新的風,吹向西部廣袤的大地,讓忙碌于繁華都市中的人們禁不住擡頭一望,駐足沉思。
我院05級8班的張岩,這位從白山黑水間走來的東北小夥子,就是他們中的一員。放棄可能在政法攻讀國際經濟法研究生的機會、在北京做公務員的機會轉而選擇遠赴在千裡之外青海就業——他的故事是這樣的非同尋常,于是,帶着滿心的崇敬和一絲不解,筆者與張岩見了面,聽這個略顯羞澀、眉宇間又透出絲絲剛毅的大男生和我們一起分享他的西部夢。之後,我們才發現,這是一個很純粹、很動人的故事,純粹到讓很多支援西部的口号都顯得空洞,動人到任何聽說它的人,都免不了為之動容。
張岩說,在國家剛剛号召“西部大開發”的時候,也曾經有過要去西部工作的滿腔熱情,但真正讓自己決定去西部的,是去年暑假的那次西部志願者經曆。
緣起
那是我校西部志願者協會組織的一次活動,以青海省門源縣青石嘴鎮德慶營小學為基地,針對當地居民和小學生分别開展普法、調研與支教三部分的工作,為期兩周。經同班同學趙義的介紹,張岩毅然決定報名參加。包括他在内的十四名志願者于08年7月7日從學校出發,經過幾十個小時的跋涉,來到了這個位于高原的回族自治縣,走進了這個距西甯還有四個小時車程的小學。
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張岩看到了幾乎可以被稱為危房的教室,教室内堆放的煤堆,開了裂的屋頂,還有教室裡冬天用作取暖的爐子。他覺得,也許很多人小時候都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過,但是十幾年後的今天,西部的孩子們面臨的依然是這樣的環境,不得不讓人感歎。作為這次活動中普法組的負責人,張岩的主要工作是對村裡或是鎮上居民的進行普法,宣講法律知識或者提供法律意見。“對當地居民來說,我們是首都來的,即使隻是志願者,我們也應當能為他們解決很多問題。”張岩的笑容中有點無奈,“有人要我們幫助他們申請到貧困戶,也有人說村民委員會主任對他們應得的福利有所克扣,但這些問題不是我們以志願者的身份,在短短的兩個星期内就可以解決的。”
普法之餘的時間,張岩幾乎全都花在了德慶營小學的孩子的身上,這也是他與西部這段不解之緣的開始。根據安排,他接觸的主要是三、四、五三個年級的孩子。這所小學共有一百人,但隻有五、六個老師,所以張岩覺得這些孩子最缺少的,是與老師之間單獨的交流機會,“他們缺少一種關注”。基于此,張岩犧牲了絕大部分的休息時間,盡可能多的和那些孩子們單獨談話,問他們的興趣愛好,人生理想,給這些甚至都沒有去過西甯的孩子講述外面的世界。很多孩子也在這個時候對他生出了一種最單純的信任和依賴。“他們從家裡帶來很多土豆——發芽的土豆,但那就是當地居民的主食,我們自己烤着吃。”回想起那段日子,張岩的臉上洋溢起燦爛的笑容,讓人想起那些遠在高原的孩子明媚的笑臉。
兩周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要走的前一天,學生們排着隊要請志願者們到家裡吃飯,志願者們隻好分散到各個學生的家裡,接受他們最熱情、最質樸的款待。而離開的那天,有一個孩子早上五點多就來到了學校,給這些也許再也見不上面的老師們送行。張岩說汽車開動的那一瞬間,他的眼眶禁不住濕潤了,“我們來了兩個星期,給孩子們帶來了書本,告訴了他們外面的世界,但我們不能看着他們成長,也沒有解決當地居民最關心的問題,他們的生活還是免不了恢複原狀。”
不舍
回校後張岩開始進行司法考試的複習,但學習的緊張氣氛和都市的繁華喧嚣并沒能将那段日子的歡笑和淚水從他心中洗刷。他收到了孩子們的信,信中寫的是最普通不過的問候和祝福,但每封信都能讓張岩感覺到孩子們對自己的關心與信任。他開始覺得,如果能在西甯找到一個工作,能看着孩子們成長,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回校後不久的一個深夜,張岩接到了德慶營小學一個孩子從廈門打來的電話。這個五年級的孩子在志願者們離開後就跟着舅舅去打工了,在拉面館裡端盤洗碗,從早晨八點到淩晨一點半,每天隻能吃兩頓拉面。電話裡他忍不住哭了出來,告訴張岩他想回家。張岩趕緊聯系孩子的家人,希望他們能把他接回去繼續讀書,幾經波折,他們終于同意讓孩子的哥哥去廈門接他回來。張岩跟孩子提出,自己願意提供費用,讓他和哥哥來北京看一看。“他們也沒有到過首都北京,這是個難得的機會。”張岩很單純的笑,“他們在北京的一個星期裡我天天和他們在一起,後來一直把他們送上火車。”
09年寒假,一年沒回家的張岩隻在家中呆了半月有餘,在初七那天他就離開家,再次踏上去青海的旅途,去了那個他始終割舍不下的小學,看望那些一直依賴他、信任他的孩子們。這次,張岩又給孩子們帶去了買好的十幾本作文書。他說,再看到孩子們的時候感覺真的很親切,很溫暖。而這份親切和溫暖也成了他奔向西部的最強大動力。
抉擇
順利通過司法考試後,張岩和所有的畢業生一樣面臨着對未來的選擇。能在青海西甯找到一份工作,已經成為了他的第一志願,于是他在報考國家公務員時,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青海保監局的職位。在這個結果還不能确定的情況下,他又先後參加了研究生考試和北京公務員的考試,考試後就開始了漫長的等待。張岩剛開始沒有進入青海保監局的面試,後來雖然被補錄,但由于太匆忙,所以錯失良機,沒能參加面試,這對張岩來說是一個莫大的遺憾。
但機會還是來了,張岩參加了大成律師事務所在西甯的分所的面試,并被錄用為一名律師助理。張岩說:“我是先選擇地方再選擇職業的,能在西甯工作是我的理想,我可以為孩子們多做一些事情,可以常去看看他們,帶他們到西甯去,資助家庭貧困的孩子上學。”
研究生考試的成績出來了,報考國際經濟法方向的張岩以358分的成績順利通過了初試,而在北京公務員這邊,他也進入了北京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的面試。面對着這些很多畢業生都夢寐以求的機會,張岩毅然選擇了放棄,而是堅守大成律師事務所西甯分所的職位。作為一名黑龍江人,又是家中的獨子,張岩面對着極大的壓力。在青海的同學禁不住問他:“我們本地人都不想回去工作,你一個外地人,為什麼一定要去青海呢?”一向尊重他選擇的父母也不能完全理解兒子的這種做法,但張岩還是堅持了自己的選擇。當被問及是否後悔,他搖搖頭:“當時報考研究生和公務員大多是一種随大流的心理。去西甯工作才是我真正的願望,我覺得,對于那些缺少關注的孩子來說,如果他們知道在不遠的地方一直有個人關心着他們,時常來看望他們,能給他們提供一定的幫助,這對他們的成長是很有利的。”
大學
謙遜而質樸,責任和愛始終如一
當問及大學生活,張岩對自己的大學生活輕描淡寫,說自己是個很平凡的人,沒有耀眼的光環,生活波瀾不驚。參加的社團僅西部志願者協會一個,課餘時間偶爾看書、看球。他謙虛的說,專業知識學習上投入太少了,心有不甘;平時活動不多,沒有機會結交更多發達的朋友。所以時至今日,基本穩定下來了的張岩還在忙碌着,到圖書館看書,去旁聽自己感興趣的課。
讓人敬佩的是,張岩在做好學生本職的同時,更關心社會、關心身邊的人,有愛心更有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很早就在網上注冊了西部志願者,參加的公益活動遠不隻是去西部志願支教、普法一項,汶川地震後,作為一名志願者協助北京紅十字協會為災區進行募捐。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無償獻血和造血幹細胞的捐獻。張岩很早就有去西部做點事情的想法,看到他的很多經曆,聯想到他的現在的決定,也就不感到驚訝,他一直把責任和愛放在心裡。
信太多了不好意思讓同學取,所以作了生活委員
張岩在大三時就成為了一名中共黨員,思想進步、成績優秀自不待言。在班級裡,同學們都說他的人緣極好,這和他處處為他人着想的性格是分不開的。張岩從大二開始一直擔任班委,先後在生活委員、心理委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的工作。張岩笑稱,之所以做生活委員是因為有一段時間自己的信特别多,不好意思老讓同學幫忙,就自己去做了。雖然不高卻不可或缺的職位,雖然瑣碎卻能給人帶來很多方便的工作,也許正是張岩性格的一種寫照——盡最大的能力去幫助别人,而不求自身的名與利。他說班級幹部是一種鍛煉,既能為同學們做事,又能讓自己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問題,成長了很多。
“他是個很好、很好的人”
在同學們眼中,張岩是一個很内斂的人, 大學四年中,獎學金、“優秀團員”、“優秀學生幹部”和“三好學生”這些榮譽總是青睐于他,但他從來不曾張揚過,隻是默默的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王丹丹:他是個很好、很好的人,人緣特别好。細心、踏實,班級或同學有什麼事情他從不推辭,都盡力辦好。他決定去西部時問過我,我支持他的想法:我們還年輕,有夢想就去追。
黃娜:張岩絕對是個純粹的人,有追求有信仰;一起做學生幹部發現他做事特别妥當。聽到他的事後,我驚訝的不得了,我們周圍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他足以感動法大。
趙義:我也是西部志願者協會的志願者,去過西部,知道那裡的苦,我們都自費去的,食宿條件都很差,隻能住在教室裡。張岩跟那裡的孩子有着很深的感情,為了這個而去西部,這種勇氣和胸襟是我未曾見過的。
追夢
曾經有同學戲谑的跟張岩說:“你應該去參加研究生的複試和北京公務員的面試,把所有的機會都争取到了,再選擇支援西部,這樣會更感人,更高尚。”對此,張岩隻是置之一笑,他說自己從來都不想要與“高尚”這類字眼聯系到一起,這麼做完全是為了那些孩子,從未有過“作秀”的想法。最近,張岩還打算為德慶營小學的孩子們購買課外讀物。他說在那個偏遠的地方,隻要一些作文書和童話書就可以大大的滿足孩子們的閱讀愛好。他在卓越網上,已經列了一個長長書單,都是兒童讀物,算下來價值數千元,有機會想把這些書買下來送給西部的孩子,如果有機會,還希望組織募捐,他一個人的力量太小太小,而西部需要幫助的孩子和人太多太多。
“我最大的目的還是希望能通過這件事情,來讓更多的人尤其是我們當代的大學生去關注西部這片土地,我并不想讓大家都放棄好多去西部工作,隻是想我們能通過自己,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好多事情,可能做起來并沒有想像的那麼遙遠。”
“我隻是這麼多曾經去過西部的志願者中的一名很普通的志願者,大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力量來幫助着西部。”
“我隻想為那些孩子,那片土地,做點力所能及的,現在他能做的就這麼多。”
在筆者看來,張岩是一個有足夠勇氣和理想的追夢者,為了一份最純粹的感情而在西部追尋着,守護着。他笑稱自己的生活可能有點理想化,但這種“理想化”恰恰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甚至是想到的事情。正是他和所有支援西部的人們的“理想化”,才鋪就了西部走向繁榮和興盛的道路,才讓“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沒有成為一句華而不實的口号。
後記
張岩的故事在我們身邊早就流傳開了,張岩的想法很單純,言行也很質樸,單純極緻是純淨,質樸到頂點是絢爛。在采訪中我們一次次的被他的故事感動着,很高興我們身邊有這樣的人,讓我們去反思自己,也讓我們對于很多東西開始重新審視,比如什麼是有意義的生活,什麼是有價值的人生。
當面對社會太多的誘惑,有人逐漸盲從迷失,有人卻不為功利所動仍舊沉靜、淡泊;有人在時代的喧嚣和繁鬧中趨于浮躁,有人毅然選擇堅守信念,執着追求;有人不安于生活的簡單和平淡,有人卻樂于守護心靈和夢想的質樸和純淨。張岩無疑是人群中的後者,他用最簡單最質樸的言行诠釋着愛心與真情、奉獻和責任;演繹着法大學子的優秀品格、高尚情操;踐行着一個法大人、民商人的大真、大愛、大勇。有夢就去追,青海高原上,那個質樸的小夥子,一路走好!
附:
張岩,男,仡佬族,黑龍江省密山市人,民商經濟法學院05級8班學生,中共黨員。2008學年獲校級“優秀實習生”稱号;2007至2008學年獲院級“優秀學生幹部”稱号;2006至2007學年獲院級、校級“優秀團員”稱号;2006至2007學年獲校級“三好學生”稱号;2006至2007學年獲校級三等獎學金。
民商經濟法學院 鳳宇驕 汪馨宇供稿